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丰收的大地——“十一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工

来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4 17:5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十一五”辉煌丰收的大地“十一五”——十一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综述■任克军“十一五”时期是吉林农业农村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这一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

“十一五”辉煌丰收的大地“十一五”——十一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综述■任克军“十一五”时期是吉林农业农村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这一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略,深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产业提升、民生跨越,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吉林农业农村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克服了极为严重自然灾害、畜牧业生产价格异常波动和后金融危机时期各种问题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目标,按照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科学谋划,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取得农业农村发展令人鼓舞的好形确保势,“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实现辉煌成绩。(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带动下,全省各级干部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同步提高。实施了投资260亿元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战略,全面启动建设了10大工程29个项目和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了粮油高产创建、重大技术集成应用、耕作制度改革等增产增效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粮食生产连续4年获得大丰收,阶段性生产水平由450亿斤达到500亿斤,2011年第1期19“十一五”辉煌其中2008年达到了568亿斤。特别是在去年历史罕见的多灾之年,全省采取强有力的科学应对措施,先后战胜低温多雨、严重干旱和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人均调出量和玉米出口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吉林已成为全国惟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前10名中吉林占6席,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二)畜牧业和园艺特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畜牧业优先发展战略、粮变肉”工程、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深入实施,推进畜牧业发展实现战略性突破,实现了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全省人均肉预计类占有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十一五”蛋、期末肉、奶产量分别达到465万160比吨、万吨和123万吨,“十五”期末分别增长50%、60%和310%,牧业产值比预计实现925亿元,“十五”期末增长97.6%。现代牧业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确立,支撑起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着眼于建设北方特产业大省,深入实施了园艺特产业千亿元创业计划、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以棚膜经济和参茸、林蛙、鹿业、食用菌为重点的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预计期末园艺特产业产值可实现700亿元,比期同比增长25.9%,“十五”末增长185%,园艺特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三)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为推进富民强省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时期,我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推模式,走出了一条围绕农业办工业、做强工业促农业、强农兴工、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销售收入平均增幅超过20%,初步改变了“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年第1期穷县”的状况。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启动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60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97个,项目总投资415.6亿元,预计“十一五”期末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可实现255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比“十五”期末增长154.2%。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突破比1280亿元,“十五”期末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与汽车、石化三足鼎立的支柱产业,为振兴吉林提供了重要支撑。(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内部挖潜、外部拓展的办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产业增收、劳务增收、创业增收等多元增收、多路进财的格局。政策性收入逐年提高,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猪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预计“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40元,比同比增长11%,“十五”期末增长75%以上。与此同时,非农产业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万人,逐步实现了离粮、离土、离乡。(五)农业标准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显著加强。十一“五”时期,我省切实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水平不断提升。截止目前,省共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总量达2065项,其中国家标准42项,行业标准33项,地方标准1080项。全省先后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6个,创建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1个,“三品一标”我省总量达到3450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200万亩,分别是“十五”末期的2.65倍和1.68倍。农产品产供销主体向多元化格局转变,涌现出大批种养殖大户、经纪人和以销售为纽带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及购销企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显著加强,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星罗棋布的农产品市场。组织参加了国内外大型展洽活动20多次,连年成功举办长春农博会,启动了中菲、中俄等一批海外农业合作开发项目。同时,农业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开辟了“”“新农村热线、”短信平台等多种新模式,网络进村信息入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六)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增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支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十一五”时期,我省有8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33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个项目获国家农业部“丰收奖”和中华神龙科技进步奖。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品种实现1次更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新的联合与合作道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延伸和拓展到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增强了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十五”期末的不足100个,发展到目前的8922个,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快推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十一五”辉煌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全面实行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以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现了乡乡建有文化站的目标,50%以上的村建有文化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以县区)(市、为统筹单位的全覆盖。全省参合农民达到1252.5万人,占在乡农业人口的96.7%。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众全面纳入社保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80万人,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880元。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7年结束了农村150万人饮用高砷、高氟和苦咸水的历史。截至2009年末全省已改造泥草房38.8万户。同时,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村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自主决策,农民群众在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基础上,越来越多地享有社保、低保、医保、老保等社会公民权益,农村公路正由过去的转向“乡乡通”“村村通”和“屯屯通”。农村电网、清洁能源、网络信息、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平均每两个农村人口就有1部移动电话。目前农民人均住房面积比“十五”期末增加了2.7平方米。(九)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农村综合改革,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旧体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工农联动的新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十一五”时期,推动了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财政体制,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体农制改革,村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完成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分离了办社会职能,推进了管?。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探索了农村其他公益性债务化解办法。不断扩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不断深化。这些改革推动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一系列改革,在推动农村政治持续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持续繁荣、社会持续进步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开始消融,三农”工作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十)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推进村1149个,整体推进县10个。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全省重点支持1000个示范村道路桥涵、安全饮水、排水排污、清洁能源等10大类项目,在全省1万个村级单位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已累计完成产业项目个,总投资344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6521个,总投资157.3亿元。重点抓好省里年初部署的12件民生实事,农村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由于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好,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大,农民实惠多,负担轻,加之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广大农民群众心顺、劲足、积极性高,对党和政府非常满意,政府的公信力在群众中也越来越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城乡差别开始缩小,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此外,我省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坚持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投资拉动为突破口,采取扩权强县、省直管县和进位激励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省县域GDP预计可实现5200亿元,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预计3850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90亿元,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384亿元,比分别增长18%、同40%、32%和3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法制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立法工作全面推进,“十一五”时期全省共出台农业地方性法规规章4部,基本形成了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法律体系,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农业执法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执法近力度进一步加强,5年在全省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护农和整顿规范农资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全省农业系统共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12.1万人次,查处违法案件6179起,查获非法农资6905吨,挽回经济损失1.8亿多元,为保障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首,“十一五”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进、亮点纷呈。尤其去年,虽然是全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自然灾害和各种矛盾问题最多的一年,但也是农村各业持续协调和加快发展最好的一年、农村改革和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的一年、协调推进“三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最快的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科学组织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合力拼搏和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强农惠农政策的结果。放眼,“十二五”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景更加辉煌。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我省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战略方向,把建设“五大一强”即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作为奋斗目标,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农生,确保粮食稳步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吉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省农委党组书记、(作者:主任)责任编辑/李艳2011年第1期21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lnykjxyxb.cn/qikandaodu/2020/0804/447.html



上一篇:现代农业新境:第十四届长春农博会掠影
下一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投稿指南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